1960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,位于长安街西侧的新华门前,像往常一样静悄悄的,门口只有两名警卫人员在值岗。
这时,一个身材消瘦、皮肤黝黑,一看就是乡里人打扮的年轻男子走到警卫人员面前,说:“同志,我要见毛主席。”
来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,又对警卫人员表明了自己的身份。没过多久,他就被警卫人员带到了中央办公厅招待所住了下来,等待毛主席的接见。
几天后, 一辆黑色的小轿车把他带到了丰泽园外,下车后,他跟在警卫人员的身后,走进了菊香书屋会客室……
“主席伯伯您好,我是贺晓秋的儿子贺凤生。”见到毛主席后,男子主动介绍自己。
“那你应该给我拍个电报嘛,起码我可以发个唁电或送个花圈。”毛主席不无遗憾地说。
贺凤生连忙解释:“父亲临终前跟我大哥说了,您的工作忙,不能麻烦您老人家。”
这时,毛主席的眼中闪出泪光:“你父亲是我的救命恩人呢,没有他们这些人舍身相救,我怕是早就不在人世了。”
贺凤生的父亲贺晓秋,与毛主席是远房表兄弟。他的母亲贺毛氏,是毛主席的堂姑。
贺晓秋小的时候,经常随母亲到韶山冲的外婆家玩,到了上学的年纪后,他干脆留在了韶山冲的私塾里读书。
贺晓秋比毛主席小几岁,两人性格十分合得来,关系很要好。在学校里,作为哥哥的毛主席自然地担负起了照顾弟弟的任务;放学后,两人常一起放牛,割猪草,或是上山里摘野果子吃。
随着年岁渐长,毛主席的思想越来越进步,他经常将自己在书里读到的那些道理讲给贺晓秋听。
在表哥的影响下,贺晓秋也渐渐懂得了:地主是欺压和剥削劳动人民的,要想过上好日子,就必须打倒他们!
1911年,毛主席和贺晓秋约定一起去长沙读书。结果,临行前,贺晓秋的母亲因为家贫,死活不同意儿子出远门读书。毛主席只好独自去了长沙,贺晓秋则留在家里务农。
毛主席在长沙求学期间,曾几次回到韶山冲过春节、暑假。每次回家时,毛主席都会见到表弟贺晓秋。
虽然两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,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。见到贺晓秋,毛主席就会给他讲外面的世界如何、革命的形势等,他还将几本当时在青年人中影响非常大的《新青年》杂志送给了贺晓秋。
1925年的春天,韶山冲的杜鹃又红了。毛主席带着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儿子回到家乡,一边养病,一边开展农动。
他在家乡广泛地走访乡亲、农家,了解韶山附近农民的生产、生活情况,以及农村的阶级状况和各种社会情况,并向广大农民讲述他们贫苦的原因,摆脱贫困的方法,同时也给他们介绍国家的政治形势,号召他们联合起来,反抗压迫他们的人。
一直在家务农的贺晓秋,本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被压迫,如今,他在表哥的教育下,更加懂得了只有反抗才能翻身的道理。
他加入了秘密农协,积极开展农动,并协助表哥了解农村的情况,帮助表哥送文书,组织会议,成为表哥的好帮手。
因为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革命运动上,贺晓秋几乎无暇务农,家里的30亩田地也逐渐荒芜了。但是贺晓秋并不后悔,他始终牢记表哥的话:先有国,才有家。
1927年1月,毛主席再次回到韶山冲,考察韶山、银田一带农动的开展情况,了解他前年亲手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家乡燃起了怎样的熊熊烈火。
当时,以蒋介石为首的已经逐渐露出其反动的面目,湖南的军阀开始秘密抓捕人和革命人士。
毛主席在韶山只待了5天,就得到了军阀要来抓捕他的消息。此时,只能尽快离开韶山了!
贺晓秋不放心表哥的安全:万一他在路上碰到了敌人,可怎么脱身呢?左思右想之后,他提议,让表哥化装成乡里的郎中,坐在轿子里由人抬着离开韶山。
毛主席不同意,因为一旦自己被敌人抓捕,还会连累到抬轿子的乡亲们。但贺晓秋表示:情况紧急,顾不得那么多了,万一有情况,人多也好应对。
于是,贺晓秋找来一顶轿子,让毛主席坐在里面,由他和另外三个人抬着,走出了韶山冲。
刚出村没多久,竟然真的遇到了几个持枪的特务。他们拦住了“轿夫”们:“站住!轿子里坐的什么人?到哪里去?”
贺晓秋急中生智:“长官,我家里有人病了,请了一位郎中看病,现在正要进村呢,您看这人命关天的……”
贺晓秋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银元,塞到了特务的手里。特务见了银元,果然松了口:“既然是这样,那就快走吧,快走吧!”
就这样,毛主席一行人成功地脱了险。不过,贺晓秋不敢大意,又抬着轿子走了十多里路,一直出了韶山地界。
“晓秋啊,我看到这里差不多了,敌人追不到了。”毛主席示意贺晓秋停下轿子。
“润之哥,你说这话就见外了。”贺晓秋从口袋里掏出最后几块银元,对毛主席说:“我这里还有点钱,你拿着,在路上要是遇见什么事,也好有个周转。”
毛主席连连推辞:“这钱我不能拿,你攒几个钱不容易,家里还有一家老小要吃饭过日子呢!”
“润之哥,我们乡里人只要有手有脚就饿不死,和你在外面奔波不一样,你是干大事的人,我也帮不上你的忙,这点钱就当我为革命作贡献了。”贺晓秋坚持把钱塞到了毛主席的口袋里,毛主席只好收到了这几块银元。
两人分别后没过多久,蒋介石就发动了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,韶山也笼罩在之中。
贺晓秋也被反动派抓走了,尽管敌人对他严刑拷打,逼他说出的下落,但他一口咬定“不知道”,最后因为敌人也没有确切的证据,只好把他放了。
贺晓秋出了监狱后,开始带着妻子儿女到处流浪,最后来到了岳阳华容县,在洞庭湖区开了片荒田,勉强度日。
1949年10月1日那天,当贺晓秋从广播里听到那熟悉的乡音宣布新中国成立时,他不禁热泪盈眶:润之哥领导的革命,终于成功了!
这年年底,他给毛主席写了封信,祝贺他当选为国家主席,同时也向他如实反映了华容农村的生活、生产情况。
信寄到北京时,毛主席正在苏联访问,直到回国后他才读到这封信。同时,他也收到了贺晓秋的弟弟贺晓明的来信。
晓秋贤弟如见: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来信收到,感谢你的好意。所说各项工作缺点,应当改正,如有所见,尚望随时告我。接到晓明一信,我分不清谁是兄谁是弟,请你来信说明。此问安好。
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后,贺晓秋很高兴,知道表哥没有忘了自己。这以后,他便听从毛主席的意思,将自己在乡下的所见和家里的情况“随时”写信告知毛主席。
通过贺晓秋的来信,毛主席掌握了不少农村的情况。当他得知贺晓秋的儿子贺凤生患上了骨髓炎后,马上寄去了300万元(旧币,合新币300元),嘱咐他好好给儿子看病。
贺晓秋生性耿直,遇到有不合理的现象就会想着要告诉毛主席,他的儿子贺凤生跟他有着一样的性格。
1960年,贺晓秋临终前嘱咐儿子贺凤生:自己不能去北京了,你一定要将农村“”的真实情况告诉毛主席。
于是,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的贺凤生在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,拿着毛主席1950年写给父亲的信,坐火车来到了北京。
贺凤生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沓集体食堂的餐票递给毛主席,说:“主席伯伯,我想请你到我们那里去吃几餐钵子饭,吃食堂饿死人啦!”
不等毛主席回答,贺凤生又连珠炮似的说起来:“公社化运动后,农民好不容易盖的房子、分的房子,全部都要拆了去居民点,小铁锅砸了练钢铁,小灶拆了积土肥,连屋里的碗筷都要全部充公,食堂里餐餐萝卜菜红烧,看不到几个油星子,饭也吃不饱,好多人饿得路都走不动了。”
“人一饿起肚子来,就什么都顾不上了,一些人跑到集体田里扯萝卜吃,被值夜班的民兵抓到,一根麻绳子一吊就是半夜。”
贺凤生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看到的农村情况:一些干部作风恶劣,层层虚报浮夸产量;推行“深耕密植多打粮”,结果深耕过度,片面密植反而影响了产量,有的田甚至颗粒无收;大炼钢铁把山里的树都砍光了,一个村子都找不到一棵碗口粗的树;农民的各种农具都充了公,连养只鸡、种几厘菜都不允许……
毛主席听了贺凤生的汇报,感叹地说:“感谢你为中央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情况,这是我和少奇、恩来都难以掌握的真实情况啊!”
时间过得很快,秘书好几次来催毛主席休息,毛主席才依依不舍地结束这场会谈。最后,他对贺凤生说:“现在社会上像你贺凤生这样敢讲真话的人太少了,我给你两个权力:一是有困难可以随时找我,二是有什么情况也要随时告诉我。”
送走贺凤生后,毛主席深感下情不能上达的弊病已经相当严重了,于是不久之后,他便发出了“大兴调查研究”之风的号召。
到了1961年,全国各地的公共食堂开始逐渐解散、取消,对此,农民群众反应热烈,有的甚至说这是“第二次解放”。
1966年,席卷全国的“”开始,眼看农村又乱起来了,贺凤生又坐不住了,他想起了毛主席给他的两个“特权”,于是再次来到北京,向毛主席反映情况。
毛主席接见了性子爽直的贺凤生,他笑着说:“你贺凤生还是当年的贺凤生啊!”
这次,贺凤生将农村到处背语录、买石膏像以及大批干部被打倒、文物古迹遭到破坏、农业生产几乎停顿等现象向毛主席作了汇报。
毛主席听着贺凤生提供的情况,脸色越来越沉重,他感叹地说:“哪怕是我和周总理下去,不碰上你贺凤生,恐怕也没有人敢说这么真实的情况啊!”
此后,贺凤生一直谨记毛主席的教导——“为人民群众多做贡献”,他在基层勤勤恳恳地工作,心里时刻装着百姓的疾苦。
按照血缘关系,贺晓秋父子与毛主席不算太近,但他们一个救过毛主席,一个多次向毛主席反映真实情况,不愧为毛主席的好亲属和好同志。
毛主席身居高位,却能虚心听取基层人民最真实的心声,并及时纠正工作中的缺点,反映了一个伟大领袖的博大胸襟和从谏如流。